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理財:財務自由途徑-投資買房好嗎?

上班族靠的是死薪水,如果能每年加3%就已要謝天謝地,就算拼命存,錢也不會快速成長,離財務自由還是很遙遠的路,又不能重投胎,或認個有錢的乾爹,乾姐,也不能重嫁或重娶個有錢途的另一半,難道就只能有小確辛嗎,請不要自我放棄,要對自己有信心,你一定可以的。

把錢變多,最主要因素是複利也就是時間和投資的選擇,缺一不可。

時間是不分背景收入高低,大家唯一平等的條件,算是老天也有公平的地方,只要肯節儉,積少成多,22歲能放三,五萬去投資就比28歲的三,五萬強。重點在於早起步,不用管那是多少錢。如果態度是沒錢就存不到,三,五萬元能做什麼,那十年後同樣的人還會在講同樣的話,原地踏步。

投資的選擇離不開以下幾種,貴價金屬,期貨和選擇權,這三種我都沒碰過,會針對以每一種寫一篇︰
  • 房子(不動產)
  • 股票
  • 債券
  • 外幣
  • 基金(股票和債券)
  • ETF(股票和債券)

不動產

門檻相對高,存頭期款,還要看收入才能貸款。台灣有小套房可買,較容易入場,但務必考慮所有的支出
  • 一年兩次的稅
  • 賣出後要繳的稅
  • 管理費
  • 每月供款
  • 冷氣機換和修(在港台有才好租)
  • 換房客時房子的整修費
  • 出租時的維修費
  • 房屋保險
  • 沒人擔保房客能租多久,萬一沒房客每月的供款
  • 房租收入對個人收得稅的影響
房租收入是否夠付以上的支出,如可以,那回報是多少=(收入-持有成本)除(頭期款)。

有論調是自己只是出頭款,過20年房子供完自己就多了一筆資產,房價會漲。房價會不會漲沒人知道,房價漲離不開供需,供在於土地取得成本和建造費,需在於人口和經濟活絡度,工作機會多的地方才有強需。如要買房還是回歸基本的計算,畢竟房價的方向是不可預知。四十年前買房或店面在台中火車站附近,一定沒想到四十年後的沒落。同樣四十年前如買在台中烏日附近,現就倒吃甘蔗。事情往往要看兩面,不要一廂情願,投資也是,如果不是當初的想像,如果碰到奧客,要走法律程序,能請走就已偷笑,不要寄望能討回欠的租金,這些麻煩自己能不能接受?不能只看到別人爽爽的當房東就以為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我家住的大廈,第一手屋主買在20年前李登輝時代,那時沒人知道阿輝伯是帶領台灣坐經濟滑梯的元首/凶(他自己住以億算的山莊是沒差,他也是個理財高手,一個一輩子公務員就算後來總統薪高,能買得起山莊,實在厲害),我家大廈現在房價比20年前低,所以房價會漲不是一定的。房子還有人租,但樓下店面荒廢多年沒人租。住大台北的人很難理解,他們只看到漲。

買地呢,建地的成本也很高,等待地價漲的時間可能很長,持有期間要繳地稅,現地稅是偏低,政府缺錢時就會打地主的主意,如果缺錢要變賣,比房子更難賣。

房的優點在於房租收入,房租是跟通貨膨脹和供需,需大於供時房租立漲,等於自動調漲退休金/被動收入,如果遇到好房客和房子在需的地點,租金收入是比股票穩和高。股票除了股息是可預知但一般也只是2%-5%。房租是可比股票高。但是來台灣多年,在我住的區域房租幾乎沒漲這在美國和香港看到的規律在台灣不常見,只限定於某些區域。

上有資金的可考慮不在台灣買房,但去別的國家一樣離不開計算回報,不是只靠房仲的信息,自己也要做功課,尤其是有沒有針對外國人的特別課稅,買賣和持有三個階段有沒任何限制。每年的房屋稅是怎樣算,房屋所在地除了基本火險,需不需再買其他險。如果買在他國,務必自己早晚去社區逛逛,如有朋友對房子附近有了解是最理想。他國的幣值夠不夠強,如果兌換台幣變弱對生活的影響也要考量。如考慮去美國買房,可閱覽這網站,www.zillow.com.美國房屋買賣的資訊是完全公開的,可查看物件過往開價,成交價,附近價位,租金行情。

慶幸自己不是第一手屋主,不是買在台灣經濟的光輝時代,自住和投資的考量又不一樣,極端的理財人會放棄自置,如果租金低於購屋和持有成本,但華人觀念是有土斯有財,租屋會有房東要回房子的麻煩,雖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但住在租來的和自置的,對"回家"的感覺就是會不一樣。自住房的支出一定要降低才能謄出錢來滾錢。不然很容易掉入窮得只有自住房(house rich cash poor),住習慣了就算升也很少會賣去套現另買較低價的。以台灣現在的房價和租金不平衡,租是比買划算很多。但理和情往往是情贏,就只能控制好自住的開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